作者:生辰八字阁 · 更新日期:2025-08-21
推荐精准的测试
刘先银作品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知忘是非,心之适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 *** 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 *** 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濡须刘氏光裕堂》续修族谱序
光阴荏苒,我濡须刘氏光裕堂,自嘉靖年间建祠于芝南一字城,共续修家谱六次。恰逢政通人和,国家昌盛,第七次续修宗谱乃光裕堂刘族之夙愿。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谱载,刘千一是吾光裕堂始祖,南宋末年由安徽休宁率族迁至濡须芝山。至明朝更为鼎盛,嘉靖年间都堂刘仑创建吾族光裕堂,后其侄刘汝佳主修光裕堂刘氏宗谱。此谱于民国十年(1921)辛酉年六修,谱序由清光绪恩科举人、浙江盐大使、姻亲方澍所书。濡须刘氏乃刘楚之后,唐齐国公刘沼生三子,长子刘楚,为光州大都督、沛国忠简公。其立序曰:廷有宗曰大,邦多士必奇。希先名永锡,裕后德同居。
泱泱刘氏,华夏望族,当代全国姓氏位列第四。神州大地,历代刘氏名人辈出,自尧开始,从远祖邦公到文帝、景帝及中山王刘胜,再如唐开国丞相刘文靖、宋九江太守刘戢、明湖广巡抚刘仑、刘汝佳等等。当今世界上最完整的家谱就属大汉刘氏,既源于两千多年的皇族血脉,又源于刘氏名人文化的反复冲击。讳祖刘邦,起于彭沛。汉武鼎盛,光武中兴。西汉有刘安,西晋出刘琨。三国刘备起于青徐,南朝刘裕起于江南。北汉刘崇,据守太原;南汉刘隐,占领两广。匈奴刘氏,源自汉匈联姻。刘曜长安创前赵,刘渊离石建前汉。刘屈丐朔方立大夏,国祚不长,亦甚光彩。念我祖建功立业,灭秦兴汉,开赵立夏,改晋立宋,南北复汉,薪火相传。于是乎,汉族正统,华厦主流,皆刘氏先祖之功。咸颂我祖,何等辉煌。
诚然,每个家族、每支血脉,只要锲而不舍的上延必然有其辉煌与传承。观今览古,修谱乃上承先人之志,中尊族人之意,下启后人之心。吾氏光裕堂宗谱自六修延今九十一年矣。光裕堂刘姓子孙经历时代的演变,支世绵延,代有闻人。家属繁茂,族风淳朴。喜逢和谐盛世,我族之贤者,不忘祖德,钟情谱事,倡为续修,此乃贤达之举世。籍此之际,愿吾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亿万斯年,永葆其昌。是为序。
公元二零一二年十月 壬辰年金秋 刘先银于首都北京
刘先银题写《濡须刘氏光裕堂续修族谱序》2012年 北京
中国古代29位名家的小楷书法作品
洛神赋小楷书法
在中国古代,小楷是文人士大夫科举从政、治学为文的基本手段,也是一种最为常用和实用的字体,因此,历代书家多能写小楷,尤善小楷的大家也不少。小楷就像百花丛中争妍斗艳的小花,又似天幕之中闪闪烁烁的繁星,点缀着中国书法的长河。今之来看,小楷的格调古、雅、幽、静……,虽然各有侧重,但品之均可获得一番韵味,给我们带来了难以言语的审美愉悦。
【 汉晋南北朝 】
钟繇《宣示表》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人,出生于汉末名士之家,官至太傅。他同汉末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书法各体兼备,完成了古隶向楷书的转变,创立了楷书这一新的书体,在书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作品中尤以《宣示表》最能体现其小楷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帖章法纵紧横疏,气势开阔,每行字的大小、轻重、正欹、宽窄,错落有致,极尽自然之趣,体现出一种雄浑厚朴、沉着高古的艺术风格。
王羲之《乐毅论》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大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其小楷主要取法钟繇,而在完善楷书、丰富笔法、美化字形等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孝女曹娥碑》等。
《乐毅论》基本摆脱了隶书的痕迹,具备了完备的楷书法则。用笔沉着内敛,扎实劲健;点的姿态生动,细腻圆润。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端庄沉着、圆润峻拔、动静有致的中和之美、雍容之美。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善书又与其父一脉相承,并称“二王”,有小楷作品《洛神赋十三行》传世。
王献之的《洛神赋》将楷书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峰,被后世尊称为“天下小楷之一”“小楷极则”,标志着楷书艺术的完全成熟。从温润细腻、峻拔流美的气格来看,《洛神赋》颇得其父心法要诀,但又灵性颖出,创变有成,更讲求作品的遒丽、峻逸、疏朗之美,已经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隋 唐 】
欧阳询《心经》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初学二王,又远承魏、晋、六朝隶书、楷书的特点,用笔险劲,法度严谨,独树一格,被誉为欧体。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楷书发展到唐代,已经达到完美境地,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欧阳询为楷书最早的代表。
《心经》是欧阳询小楷代表作,用笔犀利,刚柔相济,字字严整端庄,理法兼备。
虞世南《破邪论序》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人,赐封永兴县子,故世称“虞永兴”。他是由隋人唐的书法大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家”。其书法遒丽和雅,格调极高。
《破邪论序》为虞世南小楷代表之作。用笔丰润圆融,方圆兼备,柔中有刚,以韵取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碑在章法上形成了行距宽于字距的布局体系,给人以心旷神怡的艺术享受。这种章法特点到了五代杨凝式、宋代林逋那里越发夸张,一股萧散之气扑面而来,旷淡之情改变了有唐以来楷书章法森严茂密的气氛。
褚遂良《摹王羲之乐毅论》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博通文史,精于书法。褚遂良的书法初宗“二王”,后受欧阳询、虞世南的影响,博采众家所长融为一体,遂自成家。书法方圆兼备,楷书结体略方,在“二王”书法秀逸道劲的基础上,将欧书的峭拔、虞书的媚丽合二为一,形成多力丰筋、瘦硬通神的独特书风。
钟绍京《灵飞经》
钟绍京(659—746),唐虔州赣(今江西赣州)人,字可大,与钟繇并称“大钟”“小钟”。书学二王、褚、薛稷。传世书迹有《灵飞经》等。
《灵飞经》深得“二王”遗法,笔势劲健,结字精美,气韵生动,形神俱佳,为后代学习小楷的经典范本。其风格能于秀媚中含古趣,结体能在舒展中有团聚,用笔善于在平易中显变化,以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将唐人书法的特色表现无余。
柳公权《金刚经》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陕西耀县人。书法擅长篆、草,真、行,而对楷书致力尤深,是晚唐最著名的大书法家,和颜真卿并称为“颜柳”,范仲淹称誉为“颜筋柳骨”。书碑很多,以大楷《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小楷《金刚经》《归林寺》等最为有名。
《金刚经》为柳公权早期作品,字不大但用笔灵巧劲健,虽近颜法,但明显地摒弃了“蚕头雁尾”的用笔,而多融入魏晋及初唐楷意,并掺之以北碑的骨力,所以表面看上去感觉平常,有剑拔弩张之势,但仔细观察则富于变化,方劲中有清灵通秀之气,节奏明快,极富动感,整体法度森严而富庙堂气象。
【 宋 】
范仲淹《道服赞》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擅长辞赋文章,还善书法,主张与其政治革新的要求相一致。
《道服赞》用笔劲健而清整,笔触坚实,绝无浮掠懈怠处。此帖在清劲中有法度,但少肉,结字方正端谨,风骨峭拔,得王羲之《乐毅论》的笔意,这正是范氏书作的特点,时人称其“文醇笔劲,既美且箴”。
苏轼《小楷黄庭经》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有一股 *** 浩荡的气息,具“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其书法成就,后人赞誉颇高。《小楷黄庭经》为苏轼64岁时所作,是其小字中的精品。
米芾《向太后挽词》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等。祖居太原,后迁襄阳,定居润州。宣和年间,迁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好收藏,书得王献之笔意,书迹传世甚多。
此词书法以行写楷,用笔极精,不仅笔圆锋中,而且笔致灵动,故笔画道劲,意态活泼,但绝不似唐楷的规矩端严,可谓宋代小楷之绝。
蔡襄《茶录》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宋代著名的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齐名,后世称为宋朝四大书法家。蔡襄书法艺术较全面,行、草、楷都很有造诣,正楷端重沉着,行书温淳婉媚,草书参用飞白法,尤以小楷为上乘。苏轼说:“君谟小字,愈小俞妙”,朱熹称他的小字为宋朝之一。
此书小楷有千余字,但纵观全帖无一倦笔,颇有二王楷法。字字劲实端严,横逸飘发,既灵活又沉着,是蔡襄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作。
黄庭坚《金刚经》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工于文章、善诗词、工书法,其书取法《瘗鹤铭》和唐楷余绪,更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朗月清风,书韵自高。
姜夔《跋王献之保姆帖》
姜夔(1163—1203),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终身不仕,博学多才,无所不通。精于乐律,尤工诗词。工书,得魏、晋笔法,运笔道劲,波澜老成,一洗尘俗。
姜夔的书法作品极为罕见,《跋王献之保母帖》为其代表作。全文楷法谨严,又具潇洒秀雅之态。
张即之《佛遗教经》卷
张即之(1186一1263),字温夫,历阳(今安徽和县)人,爱国词人张孝祥之侄。官至司农寺丞。其书法在南宋末饮誉天下,连当时北方的金人都不惜重金来求购。其书学欧阳询、褚遂良,晚师米芾,遂自成名家,善写大字,作匾额如作小楷。其行、楷则清劲绝人。张即之的楷书作品用笔清劲,结构精严,通篇雅而劲、谨而厚,极具匠心。
此《佛遗教经》便是一篇著名小楷,远宗晋唐人写经,以骨力取胜,善用侧锋,灵动平和,风姿雅秀。前人说此作“如矮松偃盖,婆娑可爱”。
【 元 】
赵孟頫《汲黯传》
赵孟頫(1254—1322),元代著名书画家。善各体书,无不精妙。他楷书的成就很高,与颜、柳、欧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小楷《道德经》《汲黯传》,恬静秀丽,是学习小楷的好范本。
《汲黯传》楷法精绝,峭丽峻拔,清逸出尘,颇有晋唐遗风。笔法劲健圆润,结字大小随形,采取竖有行、横无列的传统小楷章法,错落有致,形笔飘逸,使人欣赏时不觉有呆板局促之感。
倪瓒《幽涧寒松图》款识
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他是元末著名画家,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影响极大。倪瓒的书法,早期学王献之,继之学钟繇,其书迹主要在他的绘画题跋等中,且以小楷居多,古淡天真,活泼流畅,神韵飘逸,可谓“不食人间烟火而登仙者矣”。
《幽涧寒松图》作于1374年,画中款识小楷极为精彩,笔力清劲,简略冲淡,字的用笔极随意,有大有小,游弋于法度之外。通篇严谨蕴藉、端庄稳重,显示出作者旷逸清淡的情怀,同时又与幽涧寒松的画境相得益彰。
【 明 】
宋克《七姬志》
宋克(1327—1387),字仲温,号南宫,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时与宋广、宋燧并称“三宋”。善章草,草书当时被誉为“国朝之一”;工小楷,不为时尚赵孟頫所囿。
明代书家擅长小楷者不知凡几,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宋克所书《七姬志》,其小楷能上窥晋唐,书风古雅,变化随意,一扫平板之气,启明朝小楷之先河。
文徵明《后赤壁赋》
文徵明(1470—1559),名璧,字文明,号衡山居土,明代著名书画家。在书法方面与祝允明、王宠并称“吴中三家”。文徵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其小楷笔颖清丽,节奏冲和,结体矫健,与其画风谐和。相传他80岁仍写蝇头小楷,后世称其小楷“有明之一”,传世小楷作品很多,有《离 *** 经》《老子列传》《前后赤壁赋》《出师表》《草唐十志》《千字文》等。
此卷结体秀密,用笔精意,一丝不苟。笔法极其精熟,锋芒所到,神气活现。静心观赏每个字的体势,无不具有玉质仙骨之体态、超尘出世之风神。
王宠《游包山集》
王宠(1494—1533),江苏苏州人,初字履仁,后改履吉,号玄微子、雅宜山人等。他的书法以楷书尤其是小楷最为精彩,主要得力于虞世南。他把这种温润含蓄的笔法用到古雅朴拙的小楷中去,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面貌,给人以空灵简远,静穆超逸的感觉。
此作为他的小楷代表作,气息高古,格调雅致,是其融会晋唐各家楷书之后摆脱唐法,趋向魏晋高古风韵的表现。
董其昌《孝女曹娥碑》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是晚明影响更大、最为杰出的书画家。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更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圆劲秀逸,平淡古朴。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黄道周《孝经》
黄道周(1585—1646),字玄度,更字幼平,福建漳浦人,人称石斋先生。学贯古今.精天文历数,著述更富,以文章风节高天下。黄道周的书法以小楷和行草名世,小楷书独具一格,笔法简洁明快,于清劲中见腴。王文治评其“楷格道媚,直逼钟王”。代表作品有《孝经》《后死吟》《诗翰册》《曹远思推府文治论册》等。
此小楷《孝经》用笔简洁,结字宽博,气势舒缓,于凝重中见姿媚。
王铎《跋米芾行书天马赋》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见称,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其小楷用笔险劲沉着,结体欹侧,章法变化,在苍劲老辣中又写出古朴来.不愧为大手笔。
此书中字就写得长,整体看来,字位散散落落,如满天繁星,极富书者个性。
倪元璐《家书》
倪元璐(1593—1644),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能诗文,工书画。擅长行草,小楷亦精,其书理法俱备,形质相偕,有“三奇”“三足”之称,即笔奇、字奇、格奇,韵足、势足、意足。其小楷传世作品较为罕见,《家书》为其代表,用笔厚重质朴,直窥晋唐,功力之深.非同一般。
【 清 】
傅山《小楷千字文》
傅山(1607一1684),明末学者、诗人、书画家,书法广涉诸家和各体,最擅行、草书,特色也最鲜明,尤其所创“连绵草”,更富新意。傅山的行、楷书,则多体现笔锋凝重、点画披离、结体欹侧、章法错落,以及拙中藏巧、动中寓静、刚中含柔等特色。《小楷千字文》系49岁所书,直追钟、王,朴实古拙。
八大山人《临蔡邕小楷》
八大山人(1626—1705),清初著名书画家。他的书法没有固定师承,广采博取,无不涉猎。楷书有晋唐之风采,行书又有王羲之父子的书风,并参入自己修悟的禅理,作品超尘脱俗,气象万千。
金农《楷书吉金录稿册》
金农(1687一1763),字寿门,又字吉金,号冬心,浙江仁和人。博学多才,善诗词,精鉴赏,喜收藏,工书画,用笔方扁,号为“漆书”。金农从篆书中取其神,变其形,又从金石文字中广泛吸收,形成了带有篆书气质和金石昧的隶书。其楷书又从隶书中来,以重为巧,以拙为妍,醇古方整。
此小楷册墨浓笔畅,字字圆润厚重,且见起伏,古朴典雅,有一股奇气。
刘墉《小楷七言诗》
刘墉(1719—1804),清代书法家,字崇如,号石庵。在乾隆之际享誉书坛,当时人们称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刘墉为“四大家”,而以刘墉成就更高。刘墉的书法,初看圆润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络分明,内含刚劲。又精于小楷,其蝇头小楷具有擘窠大字的恢宏气象。后世人们称许他的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
此册为刘墉78岁时所书。书法朴实沉厚,结体圆整,不难看出刘墉晚年书法吸收了北碑的某些特点,在原来圆润遒媚的书法风格中融入方硬刚健的笔法。此册可以代表刘墉晚年小楷的艺术水平。
何绍基《封禅书》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媛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书法早年学颜,中年刻意北碑,尤得力于《张黑女墓志》。其著名小楷墨迹有《册封琉球赋》《黄庭经》《黄孝子传》《李广传》《石渠随笔》《封禅书》等。
此小楷《封禅书》用笔法度灌严,藏头护尾,笔笔沉纸,但又灵动潇洒,质朴中含劲秀,绝无馆阁气。
中国古代29位名家的小楷书法作品
《黄帝内经》曾提出: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这就表明,五官的功能直接反映了五脏的健康状况,它们的一些异常变化也代表了五脏隐藏的病变。
如何保护舌头?医学研究发现,舌在搅拌食物中,能增强大脑记忆力。细嚼慢咽和舌的搅拌运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防止胃肠疾病。此外,可以通过唱歌健身,经常歌唱有利于舌的活动。和舌有关的养生活动:
1.赤龙搅海:先平心静气,然后将舌在口中不停地搅动(此谓赤龙搅海),使口中唾液不断增生,待唾液满口时,分三口随气徐徐咽下。明代著名医家龚居中在他所著的《红炉点雪》中附有《却病延年十六法》,其中之一要法就是“水潮除后患”。“水潮”指津液,晨起凝神端坐,舌舔腭,津液如水潮般而出,常吞咽津液能却病强身。龚居中说:“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
2.叩齿咽津:冷谦的《修龄要旨》说:“齿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每晨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以舌搅牙龈之上,不论遍数,津液满口方可咽下。每作三次乃止。”此法持之以恒,永无齿疾。
心脏好坏看舌头。中医认为,舌的形态、色泽、灵活度、味觉情况等都能反映心的功能。若舌色红润、转动灵活、味觉灵敏说明心血充足健康;舌尖糜烂、生疮、疼痛,多为心火上炎;舌有瘀斑,多为心血瘀阻;舌色红而深暗,多为心阴不足;舌体胖嫩,多为心阳不足。想要保养心脏,除按时休息、及时就医外,还可以配合食疗:心有实火的,可以用莲子芯代茶饮;体虚的可服党参、当归、生黄芪等。
口味唇色反映脾。口是食物进入的门户,可以反映脾胃的问题。若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则唇红润泽;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则唇色淡白或萎黄无光;口淡无味,多为脾气亏虚;口唇黏腻或发甜,多为脾胃湿热;口中泛酸,说明肝脾不和;唇肿或口角溃烂而痛,多为脾热或脾火。此时,应调整饮食结构,尤其应禁食生冷、油腻的食物,还可服用健脾益气、滋阴养胃的药物,如党参、山药、薏米、百合、白扁豆等。
肺功能影响鼻子。中医学认为,肺气通于鼻,只有肺气调和,呼吸通畅,鼻子才能发挥正常的通气和嗅觉功能。在临床上,鼻塞流清涕,多为风寒袭肺;鼻子红,多是肺热或内火旺盛;鼻子干燥或经常出血,多是阴虚火旺。诸如此类,嗅觉不灵敏、经常咳嗽或呼吸困难等现象,都说明肺脏功能的降低,此时应注意戒烟和防寒,加强体育锻炼,多吃新鲜瓜果蔬菜。可以将白萝卜、梨、藕切片煮汤,加入冰糖后代茶饮,具有清火润肺、降气除痰的功效,尤适用于老人和儿童。
肝血足眼睛亮。中医认为,眼目的功能有赖于肝血的濡养和肝气的疏泄。若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会出现两眼昏花、视物不明、夜盲等症状;肝经火盛,可能出现眼目红胀肿痛;肝肾阴虚,则可能出现眼涩、眼干等。此时,除了注意用眼卫生外,还可以取枸杞子、白菊花适量,煎煮15分钟取汁,或以沸水冲泡,代茶饮用,具有滋肝明目、补虚益精之功。
肾与听力相关联。肾气足,就会听力好。若出现头晕耳鸣、听力减退、耳聋失聪,或伴有足跟痛、腰酸痛或尿频等症状,说明肾的功能有所下降。此时,应注意劳逸结合, *** 适度,积极参加户外活动,保证睡眠,可服用一些补肾的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肝为心之母,心为脾之母,脾为肺之母,肺为肾之母,肾为肝之母。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的中医应用
说明脏腑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递,谓之传变。
从五行规律来说,病理上的传变主要体现于五行相生的 *** 关系及五行相克的乘侮关系。
l.相生关系传变
1)母病及子:系病变从母脏传来,并依据相生方向传于属子的脏器。临床多先见母脏病候,继则又见子脏病候。如水不涵木证,即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肝阴,以致肝阳虚亢,临床可先继见到腰膝酸软,耳鸣遗精,眩晕,健忘,失眠,急躁易怒,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等症。
2)子病犯母:系病变从子脏传来侵及属母的脏器,临床多见先有子脏病候,继则又见母脏病候。如心肝火旺证,即心火亢盛而致肝火上炎,可见心烦失眠,或狂躁谵语,口舌生疮,舌尖红赤疼痛,又兼见烦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等症。
2.相克关系传变
1)相乘传变:即相克太过而致疾病传变。
如木亢乘土,即肝脾不和证或肝胃不和证,临床多见肝气横逆,侵及脾胃,导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多先见肝病证候,继则又见脾气虚弱或胃失和降证侯。如肝气横逆,可见烦躁易怒,胸闷胁痛,眩晕头痛等证。横逆犯胃则继见恶心,嗳气,吞酸,呕吐等症。横逆犯脾则继见纳呆,厌食,脘腹胀满, *** 溏泄或不调等脾虚失运病证。
2)相侮传变:即反克为病。如木火刑金,即肝火犯肺之证,临床多见心肝火旺,肝火亢逆,上犯肺金,灼伤肺津或肺络,一般先见胸胁疼痛,口苦,烦躁易怒,脉弦数等肝火亢盛之症,继则又见咳嗽,甚则咳血,或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之候。由于肝病在前,肺病在后,病变由被克脏传来,故属相侮规律传变。应当指出,所谓五行 *** 或乘侮关系之传变,在临床上并不是必定要发生的,此种传变发生与否,还与脏气虚实、病邪性质,以及护理治疗等多方面因素或条件有关,一般来讲,脏气虚则传,脏气不虚则不传或难以传变,对此应灵活看待,不能机械理解。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脏腑分别配属五行,同时又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味、五色与之联系起来,阐释了人与生存环境的密切关系。
木- 肝-东-春-生- 风-酸-青-怒
火- 心-南-夏-长- 热-苦-赤-喜
土- 脾-中-长夏-化-湿-甘-黄-思
金- 肺-西-秋-收- 燥-辛-白-悲
水- 肾-北-冬-藏- 寒-咸-黑-恐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说明生理功能肝属木:疏通气血,调畅情志(木性生长,升发,喜条达)。心属火:心阳温煦,血得热则行(火性温热)。脾属土: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土生万物)。肺属金:肺气有肃降之能(金性清肃收敛)。肾属水:藏精,主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
2.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1)相生: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
木生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之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功能正常有助于心血的正常发挥,此即肝藏血以济心。
火生土:心主血脉,脾主运化,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则心之阳热可以温运脾阳,血能荣脾,此即心火温运脾土以助运化。
土生金:脾能转输精微,益气以充肺,从而维持肺主气之功能,并使之宣肃正常,此为脾气散精,上归於肺。
金生水:肺气清肃下行,通调水道以助肾水。
水生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以化生滋养肝血,此即肾水滋养肝木。
2)相克: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
木克土:肝木条达则疏泄脾的壅滞。
火克金:心火温煦有助肺气宣发。
土克水:脾运水湿可助防肾水泛滥。
金克木:肺气清肃下行可抑肝气过度升发。
水克火:肾水滋润以制约心火。
相生之道
心肝脾肺腎,並非自己顧自己的,而是你促進我,我助長你的,中醫叫「相生」。
此外,它們也會你剋制我,我剋制你的,中醫叫「相剋」。
相剋不講它,先說相生。
心生脾,心功能助長脾功能,因此心是脾的媽媽。
肝生心,肝功能助長心功能,因此肝是心的媽媽。
脾生肺,脾功能助長肺功能,因此脾是肺的媽媽。
肺生腎,肺功能助長腎功能,因此肺是腎的媽媽。
腎生肝,腎功能助長肝功能,因此腎是肝的媽媽。
心肝脾肺腎你生我,我生你,中醫叫做 *** 關係,母親病了會影響兒子,兒子有事,也會禍及母親。
一个村里有一位理发师,他承诺愿为全村所有不愿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那么按他的承诺他愿不愿为自己刮胡子呢?
假定他愿刮,那么按承诺他不能给自己刮;反过来,他不愿刮的话,就必须履行承诺给自己刮。这就是罗素悖论,由此引发第三次数学危机。
经过几代数学家的分析,运用各种逻辑推理手段,最终全球数学家达成共识,这个问题永远不可能被解决,于是第三次数学危机得以化解。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调养法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就是一个以五脏六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关系着人的生、长、壮、老。凡是人体有了病,无论大小,不管轻重缓急,都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无论是风邪外感,还是情志内伤,只要殃及脏腑令其功能失调,疾病也就随之上身。人的健康是由里及表的,只有脏腑平衡,气血精津才能充盈畅达,身体才能健康安泰。
中医之脏腑不同于西医,是指广义上的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几大 *** 。一脏与一腑相对应,一阴一阳互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五脏的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与化生生命所需的精微物质: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容纳水谷与传化糟粕。只有五脏六腑各司其职,才能确保气血精津运输畅达,水液糟粕各行其道。要想调养五脏六腑就应该真正了解其好恶,而不能只缘其在此身中,就不识庐山真面目。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和神志,是五脏六腑之主,心神明则脏腑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的功能正常则气血健旺、精神饱满、神清志明;小肠主化物而分清泌浊,其功能运行正常,能将水谷所化的精微物质上达于脾进而运输周身,将无用的水液和糟粕下输于膀胱和大肠。心与小肠相表里,二者经脉相连,气血相通,所以二者在生理与病理上相互影响,只有二者同调,相互兼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保持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掌管着人体各部分的血量分配,有“血海”之称。若肝脏功能异常,就会导致血液调配失常,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所以养肝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肝与胆相表里,肝为阴,是里主内;胆为阳,是表主外,故治胆的病要调肝,肝病同样也要利胆。
脾与胃相表里,二者同为人的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主运输和消化,一方面将水谷精微运输全身以维持生命,另一方面也管理着体内水液的运输。胃主通降,脾主升清,二者共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调节着全身的气机。若脾胃不和则影响周身气机的升降,从而出现各种病理变化。而脾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水谷的化运及精微物质的运输,故而日常调养脾胃一定要注意饮食。中医认为“脾旺于四时”,所以一年四季都不能忽视对脾胃的调养。
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足、肃降正常则大肠功能正常,大肠的功能同样也会反过来影响肺气肃降。肺朝百脉,血液及精微能够运输至周身全赖气的推动,并且肺通调水道,参与体内水液的代谢,故而以肃降为顺,正应秋气下降,所以秋天要重点养肺。
肾为先天之本,藏五脏六腑之精,主管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肾主骨、生髓,意味着肾气健旺可充养骨骼,滋生脑髓,最后则能耳聪目明,精力充沛。肾主水,与膀胱相表里,上开窍于耳,下开窍于二阴,所以耳病及二便不利皆与肾有关。肾主封藏,与冬气相应,所以秋冬一定要将肾封藏好,以积蓄能量。
三焦是非常独特的一腑,与心包相合,总体调控其他脏腑,其主要功能是运行元气、水谷及水液。另外,上、中、下三焦又各有所专。
五脏六腑虽然各自 *** ,但又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虽然“官职”有别,各有各的职责,但却共同体现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种和谐的团队精神。
我们认清了五脏六腑的功能,还要明白脏腑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与前人相比,我们的生活有了太大的差异。“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而现在各种疾病都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就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条件在不断提高,同样不利于健康的因素也在增加。比如说,在享受空调的同时也“失去”了季节的更替,以舟车代步的同时也失去了安步当车的锻炼机会。所以,我们必须“懂” 我们的脏腑,明白我们所处的环境,顺应四时五行,才能好好呵护五脏六腑,让我们保持健康,远离疾病。
调养身体,先养五脏六腑。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行”是依据中国数千年来的实践经验得出,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理论,是指大自然的五行。《黄帝内经》中用五行来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指明人体中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分别为火、木、土、金、水五种属性。五千年来五行理论被中医简洁明朗地传承着,并用于实际的医学中,在病因、病理、治疗、用药等方面,均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研究,五脏五行理论成为中医辩证论病的一种基础性理论。
五行是个抽象的概念,并非具体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和可见的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而是构成万物的质地和用料,以及其运行所产生的自然界万般物象的变化。天之五行与地之五行共同解释了宇宙万物万象的生成和变化。大自然的变化,有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
从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可得出五脏之间同样会相生相克,也就是说一个脏器出现问题时,其他脏器就会受到牵连和伤害。当某个脏器机能特别地不足,就 *** 了整体和谐,失去了平衡,形成了疾病。若在短期内不能治愈,其就会变成慢性病而进入五脏相克的恶性循环中。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气、血、精、津、神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是人体器官能正常发挥机能的原动力。所谓五脏,它的功能是贮藏经气而不向外发泄的,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神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六腑,它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得充实,但不能永远保持盛满。也就是说五脏六腑是化生和储藏气、血、精、津、精神、魂魄的仓库。
1.心为君主之官,统摄和主宰其他各脏器和物质,在人体中处于主导地位。心与受盛之府的小肠相合,二者经脉相连,故气血相通,共同调摄人的气血精神。
2.肝是心的助手,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肝主疏泄,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肝胆相合,肝属里,胆为表,肝胆功能正常,则血有所藏,从而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3.脾为仓廪之官,胃为五谷之府,二者通过气的运动,将饮食转化为人体所需要并能利用的各种物质,然后完成消化、吸收和营养运输的过程,是气血生化之源,故为后天之本。“脾统血”,能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
4.肺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又能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以温润全身肌腠皮肤。肺为宰相之官,协助君主心,调节气血运行。大肠为传导之官,通过经络与肺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病理上互相影响。
5.肾藏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与人的生长发育和 *** 能力密切相关。若肾中精气充盈,就会身体强壮,筋骨坚强,精神饱满,牙齿坚固,头发黑亮。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有助于膀胱气化津液。
五脏六腑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气、血、精、津起着生、长、化、收、藏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善养脏腑,让我们体内的气、血、精、津充盈平衡,才能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人体是由若干个脏器和组织器官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内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指出,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五脏六腑各自有不同的功能,互相之间又有非常紧密的、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关系。脏与腑之间,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一脏与一腑相互配合。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在生理上的共同特点是“藏精气”,所以脏属阴,为里;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在生理上的共同特点是“传化物”,所以腑属阳,为表。因此,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的关系。
《灵枢·海论篇》经言:“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指出:人体的十二条经脉,分别与其体内各相应脏腑相通,与其相应的体表、肢节联系,从而使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所以,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躯体的某些部位:同样, *** 人体的某些部位,亦可通过经络影响某一内脏器官的机能发生改变,并趋向正常化,以治疗某些疾病,使身体保持健康。经,穴、脏腑的这种联系,现代称“经、穴——内脏相关”或“体表——内脏相关”。
经络纵横交贯,遍布全身,是气血所流经的通道。人体有十二正经、十五络脉等,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条经脉都与脏腑相连,经络中所流经的“气”为人体的脏腑提供了动力,并维持人体的生理协调统一。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也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的通路。经络应阴阳五行,把人体与天地、自然连为一体。
滋养五脏六腑要顺应天时,唤起身体正能量。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经言:“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人生于天地间,时时刻刻都受到大自然的影响,人体脏腑之气的运动与大自然阴阳五行的运动相对应,所以对脏腑的调养就必然要顺应天时气候的变化。只有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适应四时阴阳之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否则,就会为之所伤。阴阳四时是万物的终结,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病,这样就可谓懂得了调养身体之道。
生命本身就是个生老病死的过程,要调养身体,就要把自己放到自然界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就是要按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调节人体,健身防病。如果能够顺应这个自然规律,就可以颐养天年,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五色五味养五脏,功能正常得保障。
《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六篇:“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
中医将多种多样的食物划分为五种,即酸、苦、甘、辛、咸五味,五味分别入五脏,对应肝、心、脾、肺、肾来起作用。
除了五味,中医还用五色来对食物进行分类。中医上所说的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黄色适应甘味、青色适应酸味、黑色适应咸味、赤色适应苦味、白色适应辛味。可见,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对应青、赤、黄、白、黑五色,五种色味分别入五脏,并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要这五种色味分别相和,彼此相宜,便有利于人体的和谐。此外,《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九篇中还把面部的五色同五脏相互联系,青色属肝,赤色属心,白色属肺,黄色属脾,黑色属肾。也就是说,五色也与五脏有着特定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颜色食物的摄取来补养五脏。
综上,五色养五脏,本味补本虚。青色、味酸的食物入肝,食之可养肝;红色、味苦的食物入心,食之可养心;黄色、味甘的食物入脾,食之可健脾胃;白色、味辛的食物入肺,食之可益肺金;黑色、味咸的食物入肾,食之可补肾精。需要注意的是,中医上所说的味甘,并不等同于甜食;味咸,也并非专指食盐;青色,可泛指绿色;黑色,其实不一定要多么黑,颜色深的也可算在内。
世间任何一种植物或动物都在大自然中孕育而生,吸取天地精华而长成,它们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提供了食物来源。人也是整个物质世界中的组成部分,因此要与自然界达到一个协调,就要首先使五色、五味在体内达到一个平衡,也就是说,各种色味的食物首先应该均衡摄取。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身体所需要的食物,如此才能使五脏功能协调,身体保持健康。
心为五脏六腑之主。《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五脏六腑中居于首要地位,统摄、协调其他脏腑的生理活动。心脏是五脏六腑之主宰,精神储藏的地方。心脏器质坚固,外邪不能盘踞于内,若为外邪盘踞,心脏就会到伤害,导致神气丧失,一旦精神丧失,就会导致死亡。
心是生命的根本,主宰着人的精神变化。平时我们养心首先就是要安心神,只有把这个“君主”稳住了,其他五脏就好管理了。人的身体就如同一个国家,若没有心君的主宰,就会群龙无首,这个国家怎么可能治理好呢!
“主血脉”是心的生理功能,与“藏神”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只有心脏的血脉充足,才能蕴蓄阳气,安神定志。也只有具备宁静的神志,才能较好地支配阳气和血脉的正常生理功能。一旦有失偏颇,就会使这个安整有序的“国家”出现混乱。
驻容养颜从养心开始。
心,是生命的根本,为神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于面部,其充养的组织在血脉。也就是说,心之神要靠气血来充盈,气血是否充足,自然就会反映到脸上。由于头面部的血脉极为丰富,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泽;若心气不足、血脉亏虚,就会面色苍白无华。“心神” 是指人的精神思维活动由心所主,广而言之就是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通过面色、形体动作等反映出来精神气质,是生命自然和谐之美。人的精神气质是在心协调下,五脏六腑配合的生命美,缺少了这份神气,美丽就失去了意义。中医强调形神俱养,健美的外形和良好的精神风貌缺一不可,“形神合一”才是美容的更高境界,所以说,养心怡神是重要的养颜 *** 。
夏季重养心,还要顺应六节气。
夏天五行属火,火气通于心,人的心神易受扰动,从而出现心神不宁,引起心烦,加重心脏负担。并且,夏天出汗多,伤心阴、耗心阳,容易伤“心”。所以,夏天是心脏最累的季节,应重点养心。
夏三月包含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这是一年中最宜养心的时节,但六节气物候不同,养心的侧重自然也有所不同。
立夏天渐热,外出活动较多,人体气血更加外向,出汗开始增多,心跳逐渐加快,心脏的负担逐渐加重,所以要注意调养心脏,不能过累过劳。
从小满开始,天气明显变热,雨水增多,小满节气的到来往往预示闷热、潮湿的天气即将来临。所以,在小满节气的调养身体中要做好“防热防湿”的准备。同时,小满也是养心的更佳时期,随着气温的升高,人的心情也会变得烦躁,所以从小满开始,一定要注意精神调养身体,保持一个平静的心境才好。
芒种节气,气温更高,湿度更大,心脏负荷逐渐加重,有心脏病、冠心病的人要注意保养,少熬夜,避免工作过分紧张,生活要有节奏,可以吃一些保养心脏的药食,如麦冬5克、桂圆肉5克泡水饮,或桂圆肉、莲肉、小枣小米冰糖粥,或麦冬桂圆肉枸杞菊花茶。
夏至是阳极之至,是阳气最盛的日子,但阳极必阴,从这一天开始阳极则阴长。夏至虽然阳极,但尚未湿极,暑热易伤心气,有冠心病、甲亢、心律快的人及动脉硬化的人,或心气弱的人都要注意避免过劳、生气、暴怒,中午要注意休息。
时值小暑,气候炎热,正好赶上要入伏。“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更高的时候。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一定要劳逸结合,注意防暑降温。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要保护好心阳,平心静气,以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
大暑正值中伏,气候炎热,湿度大,气压低,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时候,真正是酷暑难耐。这个时候心脏最难受,有心脏病的人一定要养好心,千万不要过劳,要早睡早起,中午要保证午休,注意心静、防暑。
夏季阳浮于外,应顺从自然界“夏主长”的规律,重视保养阳气。但是,现在科技改变了人的四时。夏日炎炎的时候,空调却可令室内外温差达到十几度,还有大量地吃冷饮,这样的生活方式,怎么能不伤阳气呢。
先睡心后睡眼,养心才是入眠方。
中医认为,失眠多为脏腑失和,气血失调所致,所以调理脏腑,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归于正常,可以改善失眠患者的症状。失眠属心神病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生理功能主要是 *** 明及主血脉两方面。若心供血不足就会造成血不养心,心神被扰则烦,严重了就会躁动不安,不能眠睡。故尤应注意精神调摄,做到喜恶有节,解除忧思焦虑,保持精神舒畅,对治疗失眠有很好的效果。
介绍两则脐疗方。
酸枣仁糊、柏子仁糊,供患有失眠症的朋友选用。酸枣仁糊,取酸枣仁10克,研为细末,置肚脐中,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一换,连续3~5天,可养心安神,生津敛汗,适用于心肝血虚所致的失眠、惊悸、怔忡及体虚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等症。
柏子仁糊,取柏子仁10克,研为细末,置肚脐中,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一换,连续3~5天,可润肠通便,养心安神,适用于血不养心所致的惊悸、怔忡、虚烦失眠及阴虚血少所致的 *** 燥结等。
“先睡心,后睡眼”。
这是宋代《蔡季通睡诀》中告诉人们的 *** 。名医孙思邈在他著名的《千金方》中,也提出过关于“能息心,自瞑目”的睡眠理论。也就是说睡觉时一定要让身心安适,切勿想入非非,生活中还要心胸宽广,待人处事宽宏豁达,把握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心里无所牵挂,自然能够安然入睡。
肾虚还要从心补。
心与肾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被归为阳和阴、火与水的关系。心为阳中之阳,属火而藏神;肾为阴中之阴,属水而藏精。在脏腑气机升降运动中,心肾相交、水火相济为生理之常,心肾不交、水火不容为病理之变。
苦味食品有益养心。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也就是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食物既是美味也是良药,吃对了不仅可以果腹还能够调养身体疗疾。吃得得当,饮食便是最直接的调养身体。只要合理地摄取食物中的营养,便能增进健康,强壮身体,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五味入胃以养五脏,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人们在通过食物摄取酸、辛、苦、咸、甘五味食品时大致是平衡的,其中当属“苦”味最不受欢迎,“吃苦”历来总与“受罪”相提并论,但是苦味食品可入心经而降泻心火,是养心饮食之首选。苦味食品就存在于日常饮食生活中,如苦瓜、莴笋、生菜、杏仁、荞麦、莲子芯等,只要我们合理选择食用,“苦”就能为“心”保驾护航。太咸太甜不益心,饮食甜咸要均衡,在人的日常食物中,甜与咸是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味道。甜为甘也,在中医理论中,甘入脾,咸入肾,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由此可见甜与咸的重要性。 然而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即使是再好的营养,吃多了也对身体无益。因此太咸和太甜的食物吃多了,都会对五脏六腑之君主的心造成伤害。吃了过多咸味的食物,就会使肾脏受到伤害,一旦肾水滞留,也就是说当肾虚导致水液停滞体内,不能正常 *** 时,水气就会上逆停聚到胸膈,从而影响心阳,抑制心气,使人出现心悸、气促等症状。而如果吃了过多甜味的食物,使脾胃难以承受和消化,又会使气血滞留在上焦心胸部位,最终导致心气郁结胀满,难以抒泄。
因此,嗜咸、嗜甜的饮食习惯都是不利于人身体健康的,而低盐、低糖的饮食才是保持身体健康的明智之选。
肺气一伤,百病蜂起。
肺在脏腑中的地位更高,覆盖着其他的脏腑,是人体气与津液代谢的重要场所,所以称它是身体之“宰相”。只有心肺功能健旺,气血的运输才能畅达,人才能健康。所以一定要呵护好自身的“娇肺”,才能使气血运行适当,机体也就美丽常在了。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诸气者,皆属于肺。”
“气”是人体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整个人体上下表里之气都属于肺,均为肺所主。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更高,故有“华盖”之称,为五脏之长,是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一身之气都是通过呼吸来从属于肺的,肺的呼吸调匀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肺脏通过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促进气的生成,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所以说肺脏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其他脏腑的强弱,并影响着疾病的发生、病情的转移发展和治疗,很多看似与肺毫不相干的病,寻根溯源都是肺气亏虚所致。
“笑一笑,十年少”这句俗语,几乎每一个人都耳熟能详,却很少有人知道其中蕴涵的医理。
《黄帝内经》认为“喜、怒、悲、忧、恐”五志与“心、肝、脾、肺、肾”分别相对应,肺在情志的变动上属忧,过于悲忧就会伤肺,而喜能抑制悲忧,所以开开心心的对肺有益。肺气充盈了,其他脏腑就能得到很好的滋养,人也就能更年轻。
肺是“娇脏”,也是五脏之长,所以养肺便是调养身体的重要一环。历代养生家归结出来的养肺 *** 也是多种多样。林大夫想其中最为简单有效的就应当算是笑了。不同程度的笑对机体来说都是很好的运动,尤其是大笑,能使人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使呼吸道得以清理,肺得到扩张,从而使呼吸通畅,肺功能得到改善。
秋天养好肺,你就不会像花儿一样枯萎。
“红薯炒乳瓜”需要红薯300克,乳瓜100克,香菜叶、葱段、蒜末、盐、鸡精各适量。先将红薯、乳瓜洗净切块,炒锅放油烧到四成热,下葱段、蒜末爆香,倒入红薯块煸炒至五成熟时再放入乳瓜炒匀,加入适量清水、盐、鸡精、香菜,汤汁收干即可。此菜咸甜适口,可有效缓解皮肤干痒。而做“蜜枣核桃羹”只要准备蜜枣 *** 克、核桃仁100克、适量白糖就可以了。将蜜枣去核,洗净,沥干水分;与核桃仁、白糖一起下锅,小火炖煮;待汤羹黏稠、核桃仁绵软即可关火食用。此甜汤滋补肝肾、润肺生津、润肤养发。
根据“燥者润之,滋阴润肺”的补养原则,要选用滋阴润燥、补养肺气的食物进行补益,比如银耳、百合、梨、甘蔗、香蕉、芝麻、藕、菠菜、木耳、乌骨鸡、鸭蛋、豆浆、饴糖、蜂蜜等,来滋阴润燥,以解除秋燥对肺乃至全身的“威胁”。
《黄帝内经》的旨意,“五谷为养,五蔬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气合而食之。养颜,一定要记得养气血。养气血,一定要记得养五脏。养五脏,不能靠保健品,而是要注意每天的饮食,多吃对五脏好的食物药物,药食同源的更好。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滋养五脏,不妨参照我的食疗方,维护五脏的康健。修复五脏的损伤,还五脏一个本来,让身体得到气血的滋养,让你的容颜青春焕发。这就是我的主张,养生就是养五脏的理由。 那么,我是如何养好五脏的呢?肯定不是买保健品吃的,也肯定不是花了大价钱,只是学了点中医,针对性地服食了一些食物,或者说,适当使用了药食两用的食物。适当,是指避免暴饮暴食,也是指别吃的太少。暴饮暴食毙伤五脏,吃的太少营养不良,只有适当才是玉液琼浆。药食两用,那是尽量运用平性的食物和对路的药物,把药性的指向集中到五脏。比如红花桃仁对心,杏仁陈皮对肺,红枣桂圆对脾,枸杞菊花对肝,芝麻核桃对肾。也就是说,每天都有归经的食物去修补五脏,得到滋养的五脏就会保持着本来,甚至能修复被伤害的部分,继续发挥应有的功能,让身体显得健康,生机勃勃。当你耳聪目明,嗅觉灵敏,吃嘛嘛香,轻松地度过每一天的时候,你会想到,那是五脏提供的能量吗?我相信,五脏完好的人,寿命一定长,能够修复五脏功能的人,寿命也会很长,那是因为“五脏是阴承年龄”。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中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一段话是我们整个饮食的指导纲领。
一、五谷为养
五谷的意义包括狭义跟广义两个含义,《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赵歧注:“五谷谓稻(大米)、黍(黄米)、稷(谷子)、麦(小麦)、菽(豆类)也。”《楚辞·大招》:“五谷六仞。” 王逸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 王冰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苏悉地羯罗经》卷中:“五谷谓大麦、小麦、稻谷、大豆、胡麻。”从以上古代文献可以看出,对于五谷的认识稍有出入,主要包括:大米,小麦,谷子,黄黏米,各种豆类。而广义的五谷泛指各种可被人类使用的谷物。黄帝内经指出五谷为养,这个意义非常重要,五谷是主食可以养人,反过来说来,生命之所以存在靠的就是五谷的营养,反观当前很多女孩减少主食五谷的摄入,增加水果的摄入,水果成为主食,通过这种饮食结构的调整以求达到减肥的目的,长此以往人体失去五谷的营养,身体必须亏虚。五谷都是植物的种子,植物经过一年的努力结出来的种子都是吸收天地精华才孕育而成的,所以五谷包含的精气非常充足,将那么多的精华注入一颗小小的种子里边,浓缩的精华啊,种子具有非常充足的生长之势,因此人体通过摄入这种包含天地精华的种子可以维持自身生命的运转。内经用五谷为养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谷类豆类食物对于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形成五谷是主食的观念,诸如以水果作为主食,以蔬菜作为主食,以肉食(包括各种蛋白质食品)作为主食都是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二、五果为助
五果即:李、杏、枣、桃、栗。五果的对于人体的作用较之于五谷是辅助地位的,首先对于五果的认识,不可笼统的认识就是水果,其中栗就是指板栗,是干果中的一种。因此对于五果应该包括各种干果。在农业大棚没有出现之前以及交通运输业尚不发达的时候,吃水果是跟着季节走的,什么时候树上结出水果就什么时候吃。比如夏天的时候结出来桃子西瓜我们就可以品尝,而现在各种反季节水果以及热带水果大量运入,导致一年四季水果不断,打乱了四季交替的规律,比如西瓜在夏季使用具有解暑的作用,如果冬天吃西瓜,反而伤了阳气。我们日常食用的水果最多的是香蕉、苹果、橘子,可谓一年四季都在食用。香蕉清热滋阴的作用是非常好的,所以香蕉的性味是甘寒的,《本草纲目拾遗》记载香蕉:甘寒入脾胃经,具有清热润肠解毒的作用。
《本草求原》:“止渴润肺解酒,清脾滑肠,脾火盛者食之,反能止泻止痢。”所以香蕉能够清热润肠通便,正因为有了这个作用,很多老年人都有习惯性便秘的毛病,因此很多人长期服用香蕉维持通便。这个实在是坑害了很多病人。长期服用香蕉导致脾胃虚寒,脾胃运化能力明显下降,改变了人体的体质,很多疾病发生在这样一个体质基础之上,在治疗的过程中具有相当的难度。因此香蕉是不能轻易食用的,除非胃肠有实热阴伤的人。苹果在文献中记载并不多,因为苹果名字历史演变的问题导致文献记载的混淆,因此在这里不引用文献。我们大量使用苹果后会有明显的肚子有凉的感觉,口渴缓解,苹果味道甘甜。只要自己去体验一下就可以知道苹果的性味是甘寒的,功能可以清热生津止渴。苹果的产地主要在北方冬季,而现代交通发达之后,一年四季全国各地都有充足的苹果吃。西医学认识的苹果含有多种维生素C ,具有美容的作用,因此导致苹果成为大众化的水果。对于这样一种甘寒清热生津的事物,如果将苹果炖熟了吃,苹果清热的作用会大大减轻,生津润肺胃的作用会比较明显。而如果是长期吃生的,脾胃虚寒,与香蕉的危害是一样的。西医认为一旦炖熟了维生素大量流失,所以几乎没有人吃熟的苹果。苹果香蕉吃进胃里之后,胃肠要对香蕉苹果消化吸收,要知道肠胃对于这种冷的水果非常敏感,会产生一定的痉挛,同时需要好几倍的工作才能将这些东西消化的掉,因此长期服用香蕉苹果对于肠胃来说无疑是个灾难,天天加班工作。所以长期下去肠胃就生病了,生病的表现就是没有力气干活了,脾胃阳虚,吃了饭肚子胀,吃了生冷的食物肚子不舒服, *** 稀溏,接着面色发白,手脚怕冷。所以呢尽管苹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但是从长远来看是弊大于利,所以不能长期连续不断的食用。如果肠胃又热的人可以食用水果,而肠胃虚寒的人长期食用水果很不容易治好,对于这类人来说,水果是断然不能食用的。关于干果的问题,干果是偏温性 文章最后更新: 2025年08月22日21时22分13秒